2007年8月15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二版:实话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止谣贵在政府敢与谣言赛跑
杨涛

  8月12日凌晨,湛江地区风狂雨骤,“大暴雨要引发大地震”的谣言也不胫而走,让群众惊慌不已。可是当天8时41分起,广东省气象部门和地震部门联合发布的辟谣短信就发出了。3个多小时内,280万条免费提醒短信顺利发出,谣言迅速平息(8月13日《新快报》)。
  每当出现突发公共事件时,就是谣言四起的时候。但在一个敢于进行信息公开,并且积极与谣言竞争、赛跑的政府眼中,谣言不过是“纸老虎”而已。湛江280万条短信击退谣言就是明证。
  谣言最怕的就是信息透明。正如弥尔顿所说:“让她(真理)与谬误交锋吧,谁看见在自由而公开的交战中,真理会败下阵来?”所以,对待谣言,政府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公开与突发事件有关的信息,而不是像前不久济南拘留女网民“红钻帝国”那样,首先去找谁发布了谣言,打击这些信息发布者。因为,谣言的产生有复杂的原因,有许多的确是公众在不知情的情形下作出的错误判断。政府如果首先去打击造谣者和传谣者,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辟谣时间,其打击行为也会因信息的不公开而无法服众。
  要与谣言展开竞争,就要对谣言保持足够的敏感和洞察力,及时发现谣言,从而迅速地并且有的放矢地公开信息,与谣言赛跑。有些地方政府对谣言保持着可怕的麻木,民间已经谣言四起并且威胁到公共秩序与安全时,政府官员仍然“麻木不仁”,全然没有广东省气象部门的这种敏锐。因此,在突发公共事件中,政府官员要注意倾听来自民间的声音和诉求,要第一时间获取谣言的动向与内容。甚至应当像古时朝廷专门派人到民间“采风”一样,在突发公共事件中,派专人到公众中、到网络上观察舆情,了解有什么谣言在流传。
  谣言的杀伤力只在特定的时候发挥作用,某一时期过去了,谣言自然会消解,但这时,它对公众利益和政府公信力的损害却也已经造成了。正如当年“松花江水污染”事件一样,政府仅仅是晚公布信息几天,社会上就已谣言满天飞。因此,兵贵神速,发现谣言后只有在最短的时间内公布信息,才能有效消除危害。现代社会,政府公布信息的途径有很多,报纸、广播、电视、网络与手机短信等,总之,要利用所有快捷的工具让信息跑在谣言前面到达公众耳中。湛江有关部门应对此次谣言时的“快速反应”,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——当辟谣短信以每小时50万条的速度开始发出,谣言则在以更快的速度消亡。
  封锁信息、用高压态势不让人说话或者对于谣言麻木不仁、听之任之的政府,是公众利益的天敌、谣言的朋友。一个“以人为本”的政府,一个具有公信力的政府,就应当是敢于公开信息与谣言竞争并且及时迅速发现谣言、公布信息与之赛跑的政府。这是湛江事件给我们带来的启示。